世界微头条丨深度复盘威马发展史:从高光到退败的这八年

作者 | 林霖


【资料图】

编辑 | 周烨

在威马温州工厂,玻璃幕墙映着阴沉沉的天空,宽阔的园区几乎空无一人,风吹过厂房高处的旗帜,发出声响。

这里曾经是沈晖引以为傲的地方,威马温州、黄冈两处工厂年产能达25万辆,威马当年也是新势力中第一个敢自建工厂的车企。

创业初期,沈晖曾说:“如果选择代工生产,我会天天睡不好觉。”为了研发三电系统,早期便投入500人的研发团队。彼时,“蔚小理”还因代工为人诟病。

时间来到2022年,威马一整年卖了3万辆车,而“蔚小理”的数据分别是:12.2万、12万、13.3万——威马几乎和它们的零头差不多。

沈晖的危机,伴随着威马的停摆蔓延开来。停工停产、断供、缺零配件、售后异常、上市失败......威马走到了悬崖边。沈晖发微博,引用电影《芙蓉镇》的台词:“活下去,像牲口一样活下去。”

图/沈晖微博

创立8年时间,威马员工,高管团队,等待零配件的威马车主,以及为之付出青春的人们,没有人希望它草草落幕,包括沈晖自己,在接受《中国企业家》采访时,他说:“威马只要还有一口气,还是可以继续应战的。目前最大的挑战,是黎明前的黑暗怎么度过。”

也是这8年,汽车领域风云变幻,新主替代旧王,后起之秀异军突起,特斯拉从濒临倒闭,到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,比亚迪转战电动汽车全年累计销量达到186.9万辆,更多的后来者蜂拥而至。企查查数据显示,我国现存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60.58万家,在通往新世界的航道上,千帆竞技。

角逐亦是残酷的,站到现在回头看,沈晖也在反思,自己曾经的决策是不是“失误”了。但已经难以定论,究竟错在哪一步。如果一座大厦将倾,我们更多的是惋惜,并希望从过去的蛛丝马迹中找到答案。

威马是否会消失?目前尚不能判定,但在智能电动汽车的沉浮录中,威马会是值得记录的一页。

1、沈晖的“悲壮”与高光时刻

威马原本不应该这么早出局。

作为汽车行业的老兵,沈晖可谓履历光鲜。1991年,他凭借出色的成绩,拿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全额奖学金,赴美攻读结构工程硕士学位。1994年开始,沈晖便在多家跨国企业任职。在成为汽车零部件厂商博格华纳集团合资公司总经理时,他才30岁。后来受李书福邀约,成为吉利集团副总裁,期间主导收购沃尔沃,完成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最大的海外并购。

不可否认,沈晖是一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,如果顺着这条稳妥的道路走下去,或许今天他面前的会是另一番风景。但他在45岁这一年,选择了创业,他认为自己的人生到65岁还有20年,如果就这样走下去,“太可惜”。

2015年的确是创业造车、率先拿到新世界船票的好时机,从起步时间上看,威马与“蔚小理”的创立时间也几乎相当。作为最早一批的造车新势力,加上沈晖本人有深厚的汽车领域经验,威马拿下了不少融资,投资方包括腾讯投资、百度、红杉中国、红塔集团等数十家企业及机构。

威马拿下造车资质的时间也很早,是在2016年。之后威马在温州建设了第一个工厂,几年后又在湖北黄冈建了第二座,总产能达到了25万辆。

建设中的威马温州工厂,图/威马官微

虽然后来的故事是:威马工厂产能利用率仅12%,但在当年,这的确是魄力之举。对于花大价钱自建工厂,沈晖前些年曾表示并不后悔,他认为,老老实实做实业的人就是要重资产,这意味着对用户和团队的承诺,“不会两年三年就跑掉”。

2017年11月,威马汽车的广告出现在美国时代广场的巨幅屏幕上。2018年9月份,威马汽车首款量产车型EX5上市,连续数月位列造车新势力单一车型销量冠军。可以对比的是,理想汽车首款量产车型2019年11月才上市。无论是时间,还是工厂端,威马都曾占有优势。

“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赛道,战略、速度和实力是这个阶段的利器,也是我们此刻无惧寒冬的底气。”2019年4月,沈晖身着灰色西装、皮鞋出现在威马新车发布会上,他判定“很多造车新势力活不过2019年”。

这一年,威马拿出了不错的成绩,威马汽车2019全年销量仅次于蔚来汽车,成为销量排名第二的国产造车新势力。

2020年9月初,威马更是拿到了D轮100亿的巨额融资,创造了中国汽车有史以来最大单笔融资额。目前,自成立以来累计完成12轮融资,已公布额度的融资规模累计达到350亿元,估值一度高达470亿。

首批威马旗下EX5量产车正式试装下线仪式,图/威马官微

但高光时刻很快过去,之后的威马便逐渐掉出同期的造车新势力梯队,很长一段时间位居第四,再后来,被更多的后来者赶超,第四名的位置也没能保住。

2022年,威马的资金链压力显现,威马汽车在这一年没有新车推出,原计划发布的威马M7至今未发布,在北京,威马线下门店几乎全部关闭,上海近一半展厅也已关闭。一些被拖欠货款的供应商,开始停止向威马汽车供应零部件。威马的物流合作商安吉智行物流、重庆长安民生物流,先后起诉威马汽车。

去年11月,沈晖发布全员内部信,信中直言威马汽车正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。沈晖在信中表示,为了应对资金压力,公司管理层带头主动降薪一半,同时公司整体运营费用也将进行精简。员工表示已经停发年终奖和购车补贴。

工厂端也很快进入停滞状态,年前就已有威马员工提到,自己“已经在宿舍躺了一个月了。”

危机中的威马售价上涨1.5万—2.5万,图/威马官微

员工降薪,经销商关店,零部件断供,供应商起诉......与几年前相比,威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2023年1月12日,港股上市公司APOLLO出行发公告,拟以20.23亿美元的价格100%收购威马汽车子公司。威马汽车也并非是完全“卖身”,而是有望反向操作:借壳上市。这也是威马在短期获取大量资金注入的一线生机。也是在这一天,沈晖发微博引用那句台词:“像牲口一样活下去。”

2、威马,何以至此?

威马掉队,最直接的原因是上市失败。

早在2018年,沈晖就公开表示,威马汽车将寻求海外上市的可能性。2020年,威马汽车曾在科创板完成上市辅导,并且也递交了招股书,但未能如愿,上市审核越来越严格,难度加大。2022年6月1日,威马汽车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,但在6个月内未能通过聆讯,招股书已成失效状态。

据招股书,威马汽车2019年至2021年分别亏损41.45亿、50.84亿和82.06亿元。2019至2021年,威马连续三年亏损,亏损金额分别是41.45亿元、50.84亿元和82.06亿元,累计亏损金额高达174亿元。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,威马汽车手中现金及等价物为36.78亿元。

威马汽车,图/威马官微

上市是威马汽车最后的救命稻草,而这个希望再次破灭了,也导致威马的危机四伏。还有人将危机归结于品质问题,威马EX5曾发生自燃事件。但是,如果回看过去也会发现,质量问题并非只有威马出现,特斯拉、蔚来、理想,都曾发生过严重的安全事件。

而威马何以至此的深层原因,则是一再错过了时机。

当智能电动汽车市场是一片蓝海的时候,威马作为先行者,拥有还不错的销量,但随着市场越来越大,竞争越来越激烈,威马的存在感便开始减弱。

在接受《中国企业家》杂志采访的时候,沈晖坦白,没有在早期做出亮点突出的产品积累种子用户,这是需要反思的,“威马一上来就希望造的车所有人都喜欢,希望成为大众、丰田,但仔细看,这些品牌的车都比较大众化,相对比较平庸。威马的智能化,长期来看,并没有成为核心差异化优势。”

那么威马的钱花在哪了?“我们的厂是非常先进的,每个大概花了60亿左右。我们也比一般的工厂多一个东西,就是电池包自己干,所以我们的质量各方面是做到了业内最好之一。同时,我觉得我们工厂的自动化程度完全不比临港的特斯拉逊色,我们有300多个工业机器人,这些都是顶级的机器人。”在《财经》杂志采访中,沈晖提到:“站在现在反思,我们对两个工厂的投入有点太多了,前期几乎有一半的资金都耗到整车厂去了。”

威马工厂内景,图/威马官微

把钱拿去建厂,买生产资质,也导致威马无法持续投入研发。招股书数据显示,2019年至2021年,威马汽车研发开支分别为8.93亿元、9.92亿元和9.81亿元,分别约占同期总收入的50.7%、37.1%及20.7%。三年研发开支合计28.66亿元,与“蔚小理”的投入差距较大。

研发投入不足还带来了知识产权的问题,2022年9月,也就是威马递交招股书四个月,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下发一审判决书,认定威马EX5车型上的5个汽车零部件图纸相关信息均属于吉利,威马需赔偿吉利人民币700万元。一审判决要求威马全部停用。缺少零配件替代,对威马的新车生产造成一定影响。

亏损的问题也难以解决。“因为‘卖得多亏得多’的模式,导致我们最大的成本就是卖车。我们目前交付了超过12万辆车,每一辆车从非摊销现金消耗来算大概在6万,跟其他新势力都差不多。消耗的这些成本都得由自己来承担。”沈晖对《财经》杂志说。

的确,亏损是每家新势力车企都在面临的问题,但不同的是,2018年9月,蔚来汽车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,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则分别于2020年下半年先后登陆纳斯达克和纽交所。就连后起之秀零跑汽车,2022年3月申请在港上市,9月已顺利登陆港交所。

威马汽车,图/威马官微

威马的上市之路颇为坎坷。在威马完成科创板辅导验收的时候,已经到了2020年年底,此时的上市审核已经变得更加严格,于是转而向海外上市,但碰到滴滴事件影响,难以在美国上市,转而瞄向香港,而此时已经到了2022年上半年,面临上海疫情,准上市的状态也让威马无法通过股权融资。

在每一个节点上,威马都错失了机会。

3、不确定的未来

与李斌、何小鹏和李想不同的是,沈晖缺乏创业以及带领一家公司走向上市的经历。2010年11月,李斌创立的易车成为中国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汽车互联网公司,2013年12月,李想带领汽车之家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。而何小鹏早在2004年就带领团队打造了UC浏览器。

但沈晖也是其中少有的在汽车制造领域有丰富的经验的人,一位传统汽车人,提早发现了新世界的浪潮,却被浪拍打在岸边。传统车企的经验成就了他,似乎也制约了他,缺乏互联网化的思维和打法。

资金、债务问题仍使威马面临一个不确定的未来。过去几年的威马,一直是“股权融资+债权融资”的策略,而债务融资则存在风险。据招股书,2022年3月底,威马账上有66.7亿元的长期借款,22.8亿元的短期借款,合计外债90亿元,4月,威马又向银行借了两笔贷款,合计10亿元,两年之内需要归还。很多投资机构与威马签了对赌协议,如果威马没法上市,投资人可以将股权转换成债权,威马要连本带利归还。

威马创始人沈晖,图/威马官微

但也有积极的信号。去年年底,威马旗下子公司获得了绵阳安州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入股,股份由绵阳安州投资控股集团与威马汽车分别持股约67.3%、32.7%;注册资本由此前的1.7亿人民币增至5.2亿人民币。国资出手,威马也正筹划通过港股上市公司Apollo出行借壳上市,只是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。

智能电动汽车在资本市场上,目前处在低谷。2023年3月1日,特斯拉市值一夜蒸发2600亿,行业整体环境不佳的情况下,投资也会更谨慎。

此外,威马的市场空间也在被抢占,此前沈晖打出的性价比的差异化,也在被比亚迪、广汽埃安、哪吒汽车等抢占。且未在这一理念上打出知名度。

2022年5月底提交上市招股书后,威马冲了一把销量,从月销量两三千台,迅速提升至4000台,三个月后便急转直下。12月,威马的月销量甚至已跌至两位数。一整年卖了不到3万台。

在不确定的未来,威马能够打一场翻身仗吗?

桥水基金的创始人瑞·达利欧在《原则》一书中,曾回忆自己的低谷时刻:“所有这些让我牢牢记住了一个永不磨灭的教训:时机就是一切。”

2015年的春天,沈晖剪短了头发,宣布辞去沃尔沃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董事长的职位,此时,他已经45岁了。他为这家车企取名“威马”,来自德语Weltmeister,意思是“世界冠军”。

(题图来源威马官微。)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