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视点!央企子公司财务总监分享:管理会计下的预算
管理会计(Management / Managerial Accounting \r)和财务会计(Financial \rAccounting)最本质的区别,就是管理会计出具的财务报表,可以不受限于财务会计的报告形式和要求,只服务于公司内部,为公司决策者提供重要支撑。通俗一点,管理会计是服务公司内部的。
管理会计,大家通常理解是出具管理会计报表,其实这个管理会计报表还是以财务报表为基础,不是完全脱离了财务报表口径。只是形式相对灵活,它不受会计准则的限制,完全是管理意图的体现,或者说老板的想法。
(相关资料图)
举个简单的例子:
一个公司采购了一项固定资产用于生产某类产品。固定资产价格是1,000元,某类产品每年的销售毛利是450元,我们不考虑管理费用等其他类似期间费用(尽量简化假设),也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,这个固定资产的寿命是5年。
如果从财务会计考虑,每年的折旧是1,000元/5年=200元,450元销售毛利减去折旧200元,当年财务会计利润是250元。以此类推,每年的财务报表上都会显示当年的利润是250元;5年后累计利润是1,250元。
如果我是老板(管理会计的视角,当然老板可以有很多种视角),从现金流维度考虑,会认为当年的实际支出为1,000元,实际流入是450元,公司当年净流出为550元;第二年净流入450元;以此类推,大概3年后才能收支平衡,后净流入350元,第4和第5年才实现真正的现金盈利。这种观点和国资委作为央企出资人要求的,“要有利润的营业收入,要有现金流的利润”是如出一辙。
上述两种考量,如果基于会计账面的利润看是没有什么区别的,但如果基于现金流法进行决策就会产生差异。前者每年都盈利,但如果基于管理会计考量,就会更容易发现当年的现金流问题,公司真正有现金流的盈利是在第三年后。
由此又衍生出新的话题,没有现金流支撑的利润,是真的利润吗?但如果只有现金流,账面却一直在亏损,比如很多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,这样也合理吗?因为最朴素的估值模型还是基于现金流折现。这样估值真的可靠吗?一个企业亏损是可以活下去,但如果没有现金流是立刻就会被宣判死亡。
回归正题,做预算除了更好地预测生产经营指标外,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服务考核。一个公司一年正常情况下能产生100元利润,如果市场不好的情况下,依然能产生100元利润,那么这个100元利润的含金量和正常情况下的100元是不同的。所以企业管理层需要在每个预算年度伊始,设定好目标。市场不好的情况下,目标值就不能简单地参照同期,要综合考量。否则,无法正常考核,那就无法奖励先进,责罚后进。做好做坏都一样,最终的结果就是“劣币驱逐良币”,那么企业寿命也会很快戛然而止。
那么管理会计下的预算是如何考量的呢?
首先,管理会计下的预算,其实是战略预算的一种延展。管理会计下的预算可以打破财务会计固有的框架(Structure)。从管理层的视角,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比较,最终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。这点在跨国公司或者大型企业中,就显得尤为重要。越是大型企业集团,集团内分、子公司众多,母子、姊妹公司直接、间接相互持股、交叉参股的形式多样。此时,如果还是单纯依靠财务报表口径去考核上述公司,就会显得力不从心。
其次,管理会计下的预算,其实可以打破财务报表口径的限制。将管理口径项下的公司,都以其财务数据的口径进行合并汇总,而非原有基于报表合并关系。同时,根据合并报表的定义、权益工具的定义去进行合并或者按比例合并财务数据。
大家都熟悉会计上权益法核算,达不到控制或者共同控制,我们只能通过长期股权投资这个科目去核算被投资单位,而不能按比例去合并被投资单位的收入、资产总额。但从管理会计维度考虑,公司是需要按比例去统计被投资单位的收入,这些对管理层是有意义的。财务会计上,长投核算更多的是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情况,这时候如果拘泥于财务会计,就会言之无物。
再举个简单例子:
A集团100%持有B公司、C公司股份,还有其他若干别的公司如F、G等等,C公司旗下又分别100%持有D和E公司。实际管理上,C公司是代替A集团去管理B公司。传统上在合并报表的口径下的预算,就是B公司和C公司都基于财务报表进行预算编制,然后A集团合并汇总包含B、C和其他公司的财务报表。
如果是基于管理会计下的预算编制,完全可以由C公司去统一编制B和C公司的预算,将B公司完全视同其控制的子公司。集团A在最终汇总所有公司预算数据时,财务口径的数据并未缺失。但在分解、下达、编制预算考核指标时,则更易抓住重点。对C公司的考核是全面和公允的。
最后,管理会计下的预算考核,不单纯是财务数据,还有很多关键的KPI(Key \rPerformance \rIndicator),所以平衡积分卡(Balanced \rScore Card)就应运而生了。
平衡积分卡平衡的是:财务(Financial)、顾客(Customer)、流程(Internal \rbusiness processes)、学习于成长(Organizational \rcapacity)。
从一个维度看,就是在平衡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关系,平衡量化和非量化的关系。回到刚才的例子,如果市场好和不好的情况下,创造同样的利润,显然是后者付出更多。如果只从财务数据考核,就会有失公允,造成“鞭打快牛”的现象,这是管理上的大忌。管理会计下的预算,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。
既要有财务的KPI,也要有非财务的KPI。会计师做到公司的中高层后,一定要跳出财务看财务,虚心接受非财务部门的意见,从另一个视角去看待生意。最终的预算一定是管理口径的预算。
从财务视角到管理维度,势必打破原有的舒适圈,还好QP的CPD(Continuing \rProfessional \rDevelopment),可以帮助你减少这过程的阵痛。这和考证也是一样的,很多小伙伴考证通过后,职场生涯没有什么本质变化,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。很多人证书一大把,职场就不怎么样,最后沦为去培训机构继续向大家贩卖焦虑考证(大家记住考试再难也没有工作难,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)。为什么推崇QP,就是因为它和那几家Top公会一样,都是注重实践,而非简单考试。
会计师最终升级打怪,一定要经历涅槃重生!
关键词: